康熙心里还为老八这事不痛快呢,一听太子要去探望就拧眉阻止,“你身体也才好没多久,老八已经去过了,就别去那么多人耽误福全养病了。”

  胤礽心里笑笑,成了,皇阿玛的称呼是福全,而不是你皇伯。

  他见好就收,只点点头,说自己会送些药材过去。

  康熙心里不痛快的事,只有他自己和太子两个人知道。

  而八阿哥甚至还以为自己做的不错呢……

  南巡是早就定下的行程,人力物力都用出去了,能为了太子拖一拖,那是储君,国之少主。

  但是不会因为裕亲王而拖延的。

  即使太医院呈上的脉案情况不好,康熙也必须出去南巡。

  此次却只带上了老四、老八、十四和胤祈。

  本来不打算带八阿哥去,但是裕亲王那次给康熙弄的心里不痛快,就加了他名字。

  不然就在京城继续和裕亲王叔侄相合,倒是显得康熙这个出去南巡的皇帝很无情了。

  学会了暗戳戳发力的太子爷,深藏功与名。

  胤祈看看上船前还依依不舍叮嘱奴才多去看望皇伯的八哥。

  他眨眨眼睛,突然有点疑惑,八哥真的比他更聪明吗?

  第47章

  南巡有两大目的,第一是治理黄河,皇上亲自巡视堤岸。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的时候,他亲自乘坐小舟,不避水险,他登上堤岸用水平仪测量。

  第二个目的则是政治上的,康熙得亲自出现团结江南汉族中的士大夫们,展示出朝廷是遵循汉人上千年的统治方式,士大夫仍然是朝廷的中流砥柱。

  今年则是与众不同,因为有了水泥的出现,修堤岸更加便利,许多曾经因为材质或者资金原因而无法实现的计划,如今都可以完美的完成,治河的压力减轻了很多。

  水泥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水患问题,但是对于水患地区的百姓确实是一剂救命良药,让他们可以安心种田生活。

  它的出现是技术的一次革新,新材料展示出的能力让康熙看到了更长远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并不年轻的君主,逐渐开始了新的思考。

  跟着去的四阿哥胤禛,他就是为了治理河道而去的,同行的也有李光地等大臣。

  实际上从今年开始治河已经不是康熙的心中的第一等大事,他更多的是为了笼络江南汉族。

  因此,此次出行的目的便是如此,还带了不少学问很不错的的八旗年轻人,方便进行学习和展示。

  为了扩大江南士大夫的仕途,康熙不仅是广泛的增加学额,甚至还亲自接见,以表示自己对读书人的欢迎。

  他对很多的大学者还赐他们扇子、匾额等,通过这些活动,拉拢汉族的士大夫,进而使他们依附朝廷,巩固统治。

  当然了,能够到康熙面前的都是被精挑细选出来,确保肯定是有依附之心的人。

  南巡的船只并不算多大,最长的也不过是船身长十米而已,只不过是为了能住下这么多人,并且还有带着的物资等,于是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船队航行在水面上。

  胤祈登上的自然是专属于他自己的小船,位置也是刚刚好。

  康熙的船只在第三艘,紧跟其后的是四阿哥胤禛,胤祈则在四哥之后十四哥之前,末尾的则是八哥。

  康熙的口头说法是,小十五年纪小,头次到江南去,又是不熟悉的坐船,他难免有些不适应,便叫他在哥哥们中间,也好多个照应。

  至于十四虽然已经成婚了,但是他年纪也不大,又和胤祈的年纪差得最少,兄弟二人在中间正好做个伴。

  如此顺理成章的将老八胤禩安排的离龙船最远。

  康熙的情绪是很少会被别人察觉的,除非是贴身伺候的奴才,才能够敏锐的感觉到一二。

  但是他们顶多是能感觉到皇上心情好不好,却无法感觉到他是对谁起了这样的态度。

  而如今就是,康熙心中隐隐对老八的行为不太满意,但他并不会会把这件事说出来,面上也从不表现。

  甚至于出行之后还经常叫老八到龙船上去,和大臣们讨论事情的时候胤禩和胤禛是一同在身侧的。

  到了这里,康熙的心中不悦也不能说是他本人就小气古怪,只能说是立场不同。

  胤禩的做法讨好了所有人,却唯独没有讨好康熙。

  他是既得利益者,满心以为做了份好差事,但康熙对他做得却并不满意,因为没有达到康熙想要达到的目的。

  八阿哥只是想着展示自己,让整个朝堂看到他的性情看到他的能力,他努力的拉拢宗室,和很多人关系都极好。

  可康熙并不需要他如此做,他只需要支持八阿哥代表他去展示皇帝本人对自己亲哥哥的关心就足够了。

  而不是他们叔侄情深死,显得康熙是个坏人一般。

  至于拉拢宗室更是了,皇帝和宗室的关系本就微妙,在拥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是先天的利益共同体,毕竟是同一族的。

  但是那种需要他们团结在一起的敌人,除非亡国的时候会出现,其他时候他们之间只有微妙的权利争夺关系。

  要知道在康熙还没有亲政的时候,鳌拜虽然是嚣张跋扈的权臣,但宗室里并不是没有能够牵制他的人,当时的安亲王岳乐能道没有办法牵制鳌拜吗?

  lt;a href=https:///zuozhe/prx.html title=半个水瓶 target=_blankgt;半个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