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海小说 > 历史军事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50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850节

 热门推荐:
  是,只是暂时缺人而已。

  六科十三道,在不算都给事中和左,右给事中的情况下,六科定额四十人,十三道定额一百一十人。

  如今在都察院任事的官员,大约有六科给事中三十人,十三道御史六十人。

  尤其是御史,少了一小半,自然是严重缺人。

  但是,上回借着整饬军屯的东风,陈总宪狠狠的薅了一把羊毛,从吏部手里抢了足足五十名御史,加上都察院原有的三十二名科道官员,一同派到了各地协助清丈田亩。

  然而,这五十名御史,当时天子却说的明明白白,是权宜之计,待得整饬军屯结束后,科道当恢复定额。

  也就是说,这五十人当中,只能有二十八人留任。

  眼瞧着这整饬军屯的进程越来越往前推,陈总宪又高兴又不舍。

  高兴的是经过这一年的锻炼下来,这批御史已经逐渐成熟了起来,但是,想到这批人当中有四成都要被刷掉,他就一阵心疼。

  如今这下好了,天子金口玉言,不拘员额,这也就意味着,待得整饬军屯结束之后,科道的队伍会进一步壮大。

  心中一喜,陈镒正要谢恩,却见天子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继续道。

  「除此之外,科道官员品级,略作调整!」

  「我朝典制,六科有都给事中,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及给事中,从七品,十三道御史,亦正七品。」

  「本意为使科道官员相互独立,以小抑大,但是,时移世易,如今科道职责既有调整,品级亦当有所调整。」

  「自即日起,定六科都给事中为正六品,左,右给事中为从六品,给事中为正七品,十三道御史,各设掌道御史一人,秩正六品,其余御史品级不变。」

  「掌道御史,协助都御史,协理各道事务。」

  这番话说完,在场的一众大臣也有些意外。

  原本他们以为,天子允许原本的那五十人不拘员额留任,手笔已经够大了,却没想到,接下来还有,而且,施恩更重。

  如果说,刚刚的留任之举,是对科道整体势力的扩充的话,那么,对于品级的调整,则是惠及了至少三分之一的科道官员。

  在此之前,科道的体系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六科十三道,无论是从七品还是正七品,总归都是七品。

  而在此之上就直接是佥都御史,秩正四品。

  正七品到正四品,中间差着六个台阶,这就意味着,科道官员如果要往上升迁,必然不可能留在监察系统当中,只能往其他地方升,然后等做到五品官员的品级上,才有可能转回都察院。

  但是,天子这么一改,六科都给事中和掌道御史,都变成了正六品,虽然说,仍旧和佥都御史差着四个台阶,但是总归算是缩小了难度,可以大大加快科道官员的流转速度。

  陈镒的脸上,更是喜色掩饰不住,上前一步,就要开口谢恩。

  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天子又一次抬手示意,让他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下去。

  在众人的注视当中,天子沉吟片刻,再度开口,道。

  「这是对科道的调整,除了这些之外,朕还有一个想法,想让诸卿参详一下,是否可行。」

  啊这……

  老大人们面面相觑,纷纷竖起了耳朵。

  他们实在想不到,还能有什么,让天子说出来这种话,听着,就不是什么小事。

  果不其然,天子继续开口道。

  「按惯例,我朝历次科举后,一甲前三名及成绩优异者,会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此举本意是为了令此辈文华风流之辈,能尽展其才。」

  「但是,近年以来,朕时常发现,翰林院中人苦读诗书,长于文章,但对朝廷政事的理解,往往不如在六部观政的新科进士。」

  「翰林院向来被视为清流华选,长此以往,是浪费人才也!」

  「所以,朕一直在想,该如何让翰林院中官员,能够不止埋头诗文,只懂纸上谈兵,而是可以参与到朝政当中来。」

  「如今,既然都察院缺乏人手,那么朕想,不妨让翰林院中,观政三年以上的庶吉士,到都察院试职御史,为期半年,由吏部联合都察院进行考评,如若能够胜任,则实授御史,不能胜任者,转调他途。」

  「试职御史,主察官员风纪及贪渎之事,如此一来,都察院便不虞再有人手不足之患。」

  「诸卿觉得,此举可妥当否?」

  这……

  听了天子的这番话,在场的一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紧接着,他们不约而同的,眉头都紧紧的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思当中。

  第934章 清流的未来

  应该说,对于官场风气的革新,天子必然是早有腹案的。

  这一点,在场的诸多大臣都有所预料,只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子提出的章程这么激进。

  先说对科道谏诤权的限制,明奏和密奏之制,虽然听着轻松,但是实际上,却无疑是动摇了官场上长久以来风闻奏事,谏劾合一的惯例。

  毋庸置疑的是,这两道诏旨传到外朝去,即便是已经在小范围内商定,但是,仍旧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除此之外,天子刚刚提出的三条措施,也件件桩桩,放到平常都足以引起朝局震动。

  扩充科道的员额,虽然是暂时,但是这也是极大的恩赏了。

  至于对六科十三道品秩的重新核定,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也属于更定典制的范畴。

  如果说,这两条还算是属于施恩的范畴,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那么第三条,就真正是彻底的要让朝堂上变了风云了。

  这涉及到整个官场流转,甚至是各种出身地位高低的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清流科道,在朝堂上的地位非常高,属于仅次于从龙之臣的出身,其限制严格,前途也十分光明,当然,竞争也很激烈。

  二者虽被并称,但是实际上,因为侍奉经筵,且和内阁息息相关,清流的地位,又一向高于科道。

  所谓清流,广义上指的是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狭义上,则是专指有翰林经历的官员。

  一般情况下而言,殿试之后,一甲前三名会被直接选授为翰林编修,其余人再试之后,优秀者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观政讲读,满三年后散馆,视其成绩,第一档授翰林官职,第二档授御史或其他部院官员,第三档授地方官职。

  而且,有清流资历,无论是到部院,还是到地方,都是可以酌情擢升的。

  有经筵制度在,清流意味着简在圣心,有庶吉士制度在,清流意味着最优秀的人脉关系,有内阁在,清流意味着最平坦的前途和靠山。

  此三者,共同铸就了清流在朝堂上的特殊地位。

  但是,自从天子登基之后,这种情况显然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圣心圣宠,经筵讲读,天子虽然从来不曾废弛,但是,对于清流官员,却从无优待,甚至于,在登基伊始,天子便曾下令,经筵讲读,止许翰林官员侍奉,其余未授官之庶吉士,一律不得侍讲经筵。

  再往后,随着王翺入阁,陈循调任工部尚书,高谷因过调任南京,萧镃出任翰林学士,这两年下来,内阁从表面到实质上,都已经和内阁切割开来。

  如果说还有什么微弱的联系的话,那么就是,内阁大臣还会轮流侍奉经筵讲读。

  但是,自从太子出阁之后,内阁大臣便只剩下兼管翰林院事务的王翺仍旧侍奉经筵,其余阁臣,轮流为太子讲读,如今仪铭上任之后,王翺也不再侍奉经筵,这二者的微弱联系,也就此切断。

  无独有偶的是,按照往常的惯例,太子府官员,原本也该和翰林院官员相互兼任,但是,此次太子出阁,天子却直接废掉了这条惯例,令其互不兼任。

  如此一来,翰林院没了圣宠,也丢了内阁,剩下的,就只有一帮科考成绩拔尖的同年故旧了。

  但是,没有了前两者的加成,就剩下这玩意,有啥用呢?

  不错,能够进到翰林院的,不乏一甲前三名的人物,最次的也是二甲前几名的成绩。

  可问题就在于,这些庶吉士自己,本身也没有官职啊!

  成绩再好,资历再漂亮,总得要能够兑现才有用啊!

  现如今,清流面临的尴尬局面就在于,他们引以为傲的清流资历,已经难以兑现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刚刚被选入翰林院的这一批庶吉士,应该是最惨的,啥好时候都没赶上。

  至于天子刚刚提的所谓试职御史……

  在场的诸大臣都有些踌躇,就连一向跟天子步调一致的王文,这回也有些犹豫,试探着道。

  “陛下,朝廷向来没有试职一说,此事若行,恐怕需要下廷议!”

  将这两年以来,天子对清流的种种举措联系起来,事实上,天子的意图已然非常明显。

  在原来的制度当中,清流自科举一甲,二甲选拔产生,通过经筵侍讲和先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然后在散馆时分途,优异者留在翰林院,从编修做起,持续在皇帝身边侍奉,通过漫长的时间成为皇帝的心腹大臣。

  在此过程当中,如果外放,那么通常是到京城衙门,提级掌握实权,如果一路升迁,成为侍读学士,便有机会直接转迁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

  这是最好走的路,如果说,成绩不够优秀,那么,便外放到部院或者科道,通过强大的人脉,天子的圣宠,也能够走的顺风顺水。

  这么多年下来,清流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虽然说,完整的转迁流程,也就是这几年才形成,但是,实际上已经十分成熟了。

  然而,天子如今的举动,却无疑是要打破这条路径。

  庶吉士不能侍奉经筵,那么就失去了在皇帝面前秀存在感的机会,内阁不再选用纯清流资历的官员,那么,清流就失去了最大的升迁渠道。

  这种情况之下,清流未来的路在哪,一直都是个谁也说不准的事儿。

  现如今,天子给出了答案。

  科道!

  不得不说,陈循和他的这一批学生,应该是最后一批,能够享受到清流资历带来的好处的官员了。

  如今还在翰林院中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先是陈循出京的时候,在高谷的一番操作之下,不少中坚力量被贬出京,随后因为军屯之事,又被都察院薅了一波羊毛。

  再加上太子出阁后,詹事府塞进去了几个人,到现在为止,原本清流的支柱,在陈循和杜宁的帮助下,都紧赶慢赶的跑出了翰林院这个烂泥潭。

  剩下还在翰林院的,要么就是皓首穷经的老书生,要么就是刚刚被选进去的庶吉士。

  从这个角度而言,很难说天子是先有改制的念头,还是把这些人都基本扫清之后,再顺势而为提出了这个章程。

  如果说,天子所说的能够成行的话,那么自此以后,朝廷的官员流转途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清流之后的流转途径,将变成先入馆做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流转科道‘试职’,半年之后,再行考评授官。

  在内阁和詹事府这两大晋升途径都被斩断的情况下,这些庶吉士的起点会被大大压低,会变成和被直接选授为御史的官员同一个起跑线。

  到那个时候,第一金贵的,怕是要变成在六部观政的资格,其次是授予科道的进士,再其次才是庶吉士,最后是直接被外放到地方的进士。

  这种变动,不可谓不大,虽然说,和在场的人没有太大的直接利益关联,但是,却关系好以后朝堂的官员地位和升迁流程,说是牵扯到众多官员的利益,毫不为过。

  就算不提以后,单说这个举措施行以后,清流的含金量必然会大大贬低,这对于现在朝堂上许多依靠清流资历升迁的官员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正因于此,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件事情上,天子也十分谨慎,用了商讨二字。

  听见王文的提醒,天子倒是反应平静,道。

  “诸卿放心,此事朕回头会下发廷议,但是在此之前,朕想听听诸卿的看法。”

  话音落下,在场的大臣们不由松了口气。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