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在我黄豆豆面前谈夺舍?
“当然,只不过我有一点想不明白,目前我们也在与乌克兰协商瓦良格号的购买事宜,难道郑先生想让我们放弃不成?”
这确实是让叶利钦感到最为不解的问题,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虽然还在俄罗斯的海军编制之内,可是所有权却在乌克兰手里。如果郑焱出得起价格,可以直接与乌克兰政府协商,根本没必要在乎俄罗斯的态度。
现在的俄罗斯已经不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时的苏联,根本无力与郑焱竞争。也许在运输方面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想办法,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这次俄罗斯的行程怎么看都有些多此一举的嫌疑。
“不不不,我想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并不是想让贵国放弃,而是想让俄罗斯出面,替我买下瓦良格号。现在苏联虽然解体了,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也是一衣带水的关系,由俄罗斯出面购买瓦良格号更加顺理成章。”
“如果由我自己出面,只要我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想必也有可能成功,但是,瓦良格号很可能走不出黑海。我需要的是一艘可以驱使的航空母舰,而不是一艘只能停在船厂的大船”
上一世的瓦良格号,哪怕已经被拆解成了一个空壳,在返回华夏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重重阻碍。最后花费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更是付出了远超购买价格的费用,才让瓦良格号抵达华夏。
郑焱已经想过,如果是一艘武器装备齐全的航母,除非是以俄罗斯的名义购买,在驶离黑海的时候才不会遇到什么阻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华夏拥有一艘半成品航空母舰。
叶利钦这时也想通了事情的关节,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已经与俄罗斯没什么关系,一旦俄罗斯买下瓦良格号,必然要送到俄罗斯的造船厂,这样一来,等离开黑海之后,不论如何进行交易,都要方便的多。
“你就这么有信心说服我?你要知道,我们俄罗斯也希望得到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而且我们都明白,这艘航母留在乌克兰,最多就是个摆设,一旦到了你手里,那可就不好说了。”
叶利钦不知道郑焱和华夏政府有什么交易,可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只要航母到了郑焱手里,那就相当于到了华夏手里,这不是他想看到的。
“总统先生,大家都是明白人,我们也没必要绕弯子。不错,俄罗斯确实想得到瓦良格号,可是俄罗斯能满足乌克兰的胃口吗?”
“据我了解,目前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两千五百,而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曾经苏联经济足以媲美美国,可是现在呢,俄罗斯的gdp恐怕连美国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吧?”
“我说这话并没有贬低俄罗斯的意思,我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就像乌克兰,同样也想保留瓦良格号,可是他们无力造成剩下的建造工作,所以只能选择将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出售。”
“要我说,俄罗斯与其继续和乌克兰进行这种没有意义的谈判,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得点好处。你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只要做好中间人的角色就可以,购买航母的钱由我来出,运送的费用同样算我的。”
叶利钦很清楚,乌克兰已经没了保留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心思,完成瓦良格号的建造至少需要两亿美金,乌克兰负担不起;要说将其拆解,需要的还不止两亿美金,乌克兰更是拆不起。
反观俄罗斯,对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确实眼热得很,可是就像郑焱说的那样,如果乌克兰不松口,俄罗斯也没有能力将其吃下。
“如果我答应你的要求,并且帮你完成了这笔交易,乌克兰可以得到巨量的资金,你也可以得到心仪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可是我们俄罗斯又能得到什么?”
叶利钦在心里衡量了一下,俄罗斯得到瓦良格号的可能性确实不大,至于说拼着经济再次受创,咬着牙答应乌克兰的条件,叶利钦还没有那么傻,目前的俄罗斯经济已经经不起任何波澜。
不过叶利钦也没急着答应,像他这种政客,向来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他还是决定先听听郑焱的条件,如果条件合适,答应郑焱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如果条件不能让他满意,他宁愿瓦良格号烂在船厂。
郑焱见叶利钦松口,心中一喜,说道:“只要俄罗斯能帮我完成这笔交易,并且把瓦良格号送到华夏,我可以通过华夏官方给俄罗斯十亿美金的无息贷款,贷款期限为十年。”
“抛开俄罗斯承担的外债不谈,现在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也就四千亿美金多一些,想必有了这十亿美金,已经可以帮你做很多事。而且这还是无息贷款,作为俄罗斯帮忙的回报,我觉得也差不多了。”
“当然,我也不会让总统先生白帮忙,我刚刚购买了一座小岛,位于澳洲北部,这是小岛的资料,算是送给你的一点小礼物。如果事成,我同样不会忘记你对我的帮助。”
十亿美金的无息贷款,可以帮助叶利钦稳定俄罗斯经济,而一座私人岛屿,也满足了他的个人利益,这并不是郑焱的底线,只是郑焱抛出的部分诱饵。当然,如果能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交易,自然是最好。
叶利钦从来都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否则也不会被人说做为了自己把俄罗斯给卖了,所以当他听到郑焱开出的条件的时候,瞬间就心动了。只是他也明白,所谓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当然不可能郑焱说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只是这些,那还远远不够。要将瓦良格号送到华夏,在这个过程中会途径许多国家,而瓦良格号虽然只是半成品,可是威慑力丝毫不亚于核弹,这个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