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雷利那时所持有的护照似乎是罗马尼亚的,而阿德里安心知肚明,这样不安分的——谁晓得他究竟是什么人——同他相比也好不到哪去的家伙,是不能过多地去探究其过去的。布莱雷利在船上的时候不难相处,但那时起,阿德里安就看透了他身上罩着的那份由谎言织就的温和,这绝对是个小骗子。他想,然而他还是目送着对方在亚洲的某个港口下了船,并决计想不到,他们的缘分并未就此中断。

  他讲到这里,起身去翻了一瓶麦芽威士忌,并邀请迪克和杰森一起。在上了阿德里安这条船后,迪克感觉自己这阵子喝的酒都快超之前一年的分量了,但他还是欣然接受;杰森率先喝了一口——感觉品质一般,尽管他们这一家子酒量参差不齐,对酒的好赖还是有数的。

  原本杰森对酒还算是有几分挑剔的——而在这一点上,全家就数他和布鲁斯最像,只不过他不知道;在时而颠簸、时而又只有摇晃的船上,在有别于陆地的、海洋气息的包裹下,听着阿德里安扯那么几桩陈年旧事,即使是他,也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时候无论你饮的是何等层次的酒,都不算是对此情此景的辜负。

  “之后,”阿德里安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概念……毕竟,二位似乎也具备着那种特质。”

  “什么特质?”杰森问。但阿德里安笑而不语,而是继续讲起了他们的第二次相遇。阿德里安不算是那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人,在他看来,故事就是这么发生的,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些体验而添油加醋。

  他们第二次遇见是在某年的秋季,阿德里安正准备运输一批木材到澳大利亚去。在半道的某个水手聚集的酒吧里,他再一次碰到了布莱雷利,他绝对不会认错那双让人难以忘怀的蓝眼,哪怕布莱雷利当时做了伪装。

  那种奇异的冷漠似乎从他身上褪去了不少,也许是因为他还年轻,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在尚处于揣流的生命中被长久地固化。他噙着笑,大老远地冲阿德里安打了个招呼。他再次换了个名字,身边靠着一位来自亚洲的姑娘,看起来很年轻,而且并不搭理任何人(他后来才知道,那中国姑娘不搭理人纯粹是她什么都听不懂,她只会讲中文、俄文和一点点英文),他们在酒吧喝了几杯,布莱雷利听他讲了一些现状,接着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那批木材中蕴含的骗局。

  “你的委托人听起来没讲实话。”他说:“你自己没感觉到吗?”

  他沉默了一下,随即忧愁地喝了一口酒:“大概有点,不过,我原本以为——”

  “问题不大?”布莱雷利笑了笑,“……听着,那批货物绝对有问题,我劝你去查一查……”他思索了一下:“如果只是单纯的货物问题,那倒还好。”

  “听上去,你卷进了麻烦里。”杰森说,他对这一部分还算有所涉猎,比如,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走私罪,至于走私的物品,哈,什么都有可能

  “他帮我解决了这个,他不知道往哪搞来了一些不太合规的原木塞进集装箱,让货物卡在了海关那儿,这样一来整个集装箱将会被原封不动地退货。”

  “之后,好吧,这其实涉及到一点……他人的利益之争,比我们想象中的好上不少,不过要真卷进去,那也够呛的。”

  事情解决后,布莱雷利依旧要求和阿德里安同行,准确地说,他就是想蹭一段返程的路,好去接他的另一位伙伴,那是个沉默寡言的斯拉夫人,热衷阅读,从不爱与人争执。

  在之后的几年里,满世界乱跑的阿德里安总会在一些奇怪的地方遇上布莱雷利和他的同伴。从人迹罕至的港口再到趋之若鹜的大都市,他漫不经心地出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手头揽着各种各样奇怪的活儿——不论是给医院做义工、帮忙成立基金会、给那些口袋里没一给子儿却老想做大事的良善家伙们找一条出路,还是一些算得上逾越法律之事,比如,取走某个人的性命,或者给什么组织添点堵,又或接几个护卫任务,在南美的大街上和毒贩打巷战,这些都在他们的业务范围之内,来者不拒。

  “但他没什么财运也是真的。”阿德里安说,他自己嘛,也与财运无缘,与懒得去经营的他不同,布莱雷利的钱总是一笔一笔地来,最后又不知道给他花到哪去了。考虑到他实打实地帮过自己良多,只要他开口,阿德里安都会乐意给他提供帮助。

  在需要乘坐他的船——他管她叫做杜兰号——的日子里,布莱雷利总爱躺在吊床上打瞌睡,要么就是在翻那名叫做阿尔塔蒙的俄罗斯青年随身携带的法语书。醒着的时候,他会和阿德里安聊聊天,然后再视情况将他们的话转译给朋友听,以及和船员一起打牌,其实阿德里安观察过,他其实完全能做到不输,不过他实在太惯于卖人情了,以至于船员们都很喜欢他。

  “我还以为你是那种一生都不会缺钱用的人。”阿德里安曾经感叹道:“……像那些有爵位的王公贵族一样。”

  “我长了张名字里带‘冯’的脸吗?”少年懒洋洋地卧在吊床里,“不是所有长得好看的人都得过一种人上人的日子,你看,我这不是也在这儿天天吃炸鱼。”

  “我还以为你会厌倦海上航行呢。”

  “没有什么不能厌倦的。”他说:“……也就没有任何厌倦是不能忍受的。或许生命也可以被语言扭曲成一艘成天在大洋中漂浮的货船,而所有路过的人都不过其中是一段时间的载客,这么想也许就轻松多了。”